意識理論:
須從Descartes到Husserl一路說起
Sartre反對Descartes的"I think, therefore I am",而是"There is consciousness, therefore I exist",也反對Husserl的Transcendental Ego,提出意識才是先於「自我」最原初的XX,視為前反思意識。
1 pre-reflective :純粹就意識本身而言,意識是意向性的,直接指向世界中的事物
2 reflective:意識意向著某物:conscious of X
3 self-reflective:對「意識著某物」的意識,即自我:Consciousness of being conscious of X
形上學:
Being-in-itself (etre-en-soi):Aristotle's matter(hyle)
三大特徵:
- Being(-in-itself) is in itself :
self-contained、原因不來自自己以外的東西(因此蘊含著無神論)
being-in-itself的存在是沒有原因的。(metaphysical account)
- Being(-in-itself) is:
being-in-itself的存在是沒有為什麼的,是純粹偶然的。()
- Being(in-itself) is what it is:
完全的(positive, opaque, solid, affirmative)
Being-for-itself (etre-pour-soi) :意識、肉身化存在(embodied consciousness) [Merleau Ponty: body-subject]
Sartre把人類等同於意識:意思是意識不是人所擁有的,而是人的所是,人就是意識。
意識同時是我們的情感、甚至是身體。
所以即便Sartre主張某種二元論( being in and for itself),他卻不認為在他先前的哲學家所主張的人的二元論,例如人由心靈和身體所構成。
being-for-itself相對於being-for-itself的特徵:
Being-for-itself is not in itself:
意思並不是說being-for-itself是在因果律中由其他東西產生的,而是說它必須依靠某物而存在,即依靠being-in-itself,因為being-for-itself是意識,意識總是意識著什麼(意向性),所以如果沒有東西成為意識所要意識的東西,那麼意識便不附存在。
以電影的模型解釋沙特的理論:
意識是觀眾,空白的螢幕是使投射在它之上的影像成為可能,在此,空白的螢幕即是being-in-itself,本身是最充實的存在,而且不變動。我們所看到的影像--稱為表象或現象(appearance)--是意識(being-for-itself)所產生的結果。
雖然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螢幕本身(being-in-itself),但是我們所看見的影像已經間接的揭露了在影像背後的螢幕,是影像的光打在/到螢幕上。
[ 比較康德的現象/物自身:若同樣以電影模型來看,康德似乎認為影像(現象界)並不能揭露螢幕本身(物自身)的存在,即是螢幕仍舊支撐著影像。]
----
Freedom
absolute freedom v. the situation
----
Authentic & Bad faith
意識擁有絕對的自由代表著,行為者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責任。這是一種存在的重擔,anguish,existent vertigo。所以為了要逃避這種本然的自由,人們經常自欺,以逃避本然的重擔。
兩個例子:
- 初次見面的男女。
- 服務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